- 新
日本传统酱油食谱(Shōyu / 醤油)
日本传统酱油食谱(Shōyu / 醤油)
其他名称: Shōyu (醤油)、Koikuchi (濃口)、Usukuchi (薄口)、Tamari (溜り)、Saishikomi (再仕込み)、Shiro (白醤油)
探索日本传统酱油(Shōyu / 醤油)的制作方法——这一象征性调味品融合了真实性、原料的高贵及发酵带来的丰富香气。
趣闻
“昔日,江户的食物中,酱油赋予了菜肴深厚的味道。” — 在江户,人们说酱油能让每道菜肴味道更浓、更温暖。
传说
据说,18世纪的一位武士,以智慧和严谨闻名,他只食用手工发酵的酱油调味的菜肴,这象征着纪律与烹饪上的精致。
地理来源与地位
-
国家: 日本 / 日本
-
地区: 主要生产区域:千叶、兵库、静冈、京都
这些地区气候温和,湿度适宜天然麴(麹)的发酵。这里有一些最古老的手工酱油作坊,多为家族企业,制作方法世代相传。 -
配方起源:
酱油起源于奈良时代(710–794),由口头传承及逐步发展形成,受中国酱(醬)发酵技术影响。
佛教僧侣在日本的酱油改良中起了重要作用,使用黄大豆和小麦进行发酵,形成了“溜酱油(Tamari)”,为现代酱油的前身。
配方规范化
官方要求:
-
原料: 黄大豆(daizu / 大豆)、小麦(komugi / 小麦)、水(mizu / 水)、盐(shio / 塩)
-
制作流程:
-
麴发酵(麹): 将大豆与小麦接种曲霉(Aspergillus oryzae),生成风味和鲜味的酶。
-
与盐水混合: 形成发酵糊料 moromi(諸味)。
-
慢速发酵: moromi 放入木桶或不锈钢桶中,自然发酵6至18个月。
-
压榨与过滤: 成品液体经过压榨、过滤和巴氏杀菌,以稳定风味。
-
认证机构
日本酱油协会(JSCA) 负责标准化和质量控制,依据日本农产品标准(JAS)。
保证:
-
原料可追溯
-
发酵时间符合标准
-
保护传统手工工艺
JAS标准分类
-
濃口酱油(Koikuchi Shōyu): 最常用,风味均衡,多用途
-
淡口酱油(Usukuchi Shōyu): 浅色,偏咸,关西料理典型
-
溜酱油(Tamari): 小麦少,浓稠,蛋白质丰富,适合生鱼片
-
再仕込み(Saishikomi): 二次发酵,甜厚黏稠
-
白酱油(Shiro): 浅色,口感轻,适合精致料理
中国对应分类
-
生抽(Light Soy Sauce / 生抽 shēngchōu): 浅色、偏咸,用于调味
-
老抽(Dark Soy Sauce / 老抽 lǎochōu): 浓稠、略甜,用于烹调增色
-
地方酱油: 如台湾双重发酵酱油或豆豉酱油膏(酱油膏),浓稠且甘甜
历史概述
-
7–9世纪: 由中国引入 jiangyou(酱油)
-
奈良时代(710–794): 用于宫廷与仪式菜肴
-
江户时代(1603–1868): 区域手工产业化,出现Koikuchi和Usukuchi
-
19世纪: 普及至各阶层
-
20世纪: 官方标准化
-
现代: 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巴氏杀菌
著名大师与厨师
-
森本正治(Masaharu Morimoto): 将Shōyu用于生鱼片与融合料理
-
村田吉弘(Yoshihiro Murata): Shōyu在传统会席料理中的应用
-
山本征治(Seiji Yamamoto): 现代餐饮中突出Koikuchi
-
松久信幸(Nobu Matsuhisa): 西方料理中的Shōyu创新
-
德冈邦夫(Kunio Tokuoka): 维护手工酿造技艺
-
坂井宏行(Hiroyuki Sakai): 热酱汁与减汁料理中调和Shōyu
酱油特点
-
外观: 深棕色液体,清澈至略浑浊
-
质地: 流体,略带自然黏度
-
香气: 浓郁鲜味,烤小麦香,发酵大豆味
-
用途: 生用或熟用,调味汤、腌料、酱汁
-
工具: 木桶或不锈钢桶、发酵槽、压榨器、木勺、温度计、储存容器
原料
-
黄大豆(daizu / 大豆):1 kg
-
小麦(komugi / 小麦):1 kg
-
盐:300 g
-
水:2 L
-
变体: Tamari(多大豆,少小麦)、Shiro(多小麦,少大豆)
技术准备
-
准备时间: 约60分钟(含15分钟moromi混合)
-
发酵时间: 6–12个月,根据品种和湿度
-
温度: 30°C,湿度95%(麴培养期间)
制作步骤
-
浸泡与蒸煮大豆(daizu / 大豆): 冷水浸泡16–18小时,蒸汽蒸煮90分钟,保持豆粒完整,便于麴附着。
-
烘焙与粉碎小麦(komugi / 小麦): 180°C轻烤至表面糖微焦,粗碎增大酶作用面积。
-
接种麴菌(Aspergillus oryzae): 48小时发酵,温控室(麹室 / kōji-muro)30°C,湿度95%,手工翻动保证空气流通。
-
初期发酵(Kōji成熟): 酶作用分解淀粉与蛋白质生成糖与氨基酸。
-
形成Moromi(諸味): 麴与盐水混合,盐浓16–18%,确保微生物安全并慢发酵。
-
长时间发酵(长期发酵 / 長期発酵): 6–12个月,使用杉木桶或不锈钢,定期搅拌均匀氧气与乳酸菌。
-
压榨(压搾 / assaku): 用传统液压压榨机(槽搾り / fune-shibori)提取生酱油(nama-shōyu / 生醤油)。
-
过滤与巴氏杀菌(火入れ / hi-ire): 80°C加热30分钟,稳定产品并发展美拉德反应形成琥珀色。
安全与卫生
-
发酵各阶段严格温湿度控制
-
巴氏杀菌后包装
-
避光低温存放
-
遵守JSCA制定的HACCP与ISO 22000标准
地区及风味变体
-
Koikuchi(濃口): 深色、均衡鲜味,关东地区
-
Usukuchi(薄口): 浅色、偏咸,关西地区
-
Tamari(溜り): 浓稠、蛋白质高,味道浓
-
Shiro(白醤油): 浅色、口味温和,更多小麦
-
Saishikomi(再仕込み): 双重发酵,风味浓烈
提示与建议
-
定期搅拌moromi确保均匀
-
巴氏杀菌不超过80°C以保留香气
-
避免不良霉菌污染
-
厨师建议: 定期尝试moromi以调整鲜味强度
烹饪词汇表 – 酱油 / 醤油
-
麴(Kōji / 麹): 曲霉(Aspergillus oryzae)培养,用于大豆和小麦发酵。
-
Moromi(諸味): 大豆、小麦、水和盐混合的发酵糊料。
-
Tamari(溜り): 高蛋白、低小麦,浓稠鲜美。
-
Shiro(白醤油): 浅色、温和,保留食材原色。
-
Saishikomi(再仕込み): 双重发酵,风味浓郁。
-
巴氏杀菌(加热杀菌 / Kānetsu sakkin): 热处理以保证安全与稳定。
-
鲜味(Umami / 旨味): 由氨基酸与核苷酸产生的第五种味觉。
-
Koikuchi(濃口): 常见、均衡鲜味。
-
Usukuchi(薄口): 浅色、偏咸,关西料理常用。
-
发酵桶(発酵槽 / Hakkō sō): 用于长期发酵的木桶或不锈钢桶。
-
压榨(搾り / Shibori): 发酵后液体与固体分离。
-
烘焙(焙煎 / Baisen): 轻烤小麦,增加香气。